Ut enim ad minim veniam,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ommodo consequat.

Monday to Friday: 9-20
Saturday to Sunday: closed

吳燕玲

與設計師吳燕玲對話

In The Creative Chair - A Conversation with Elaine Yan Ling Ng

建築與設計作家Catherine Shaw訪問紡織品設計師,同時也是The Fabrick Lab的創辦人兼設計總監-吳燕玲 (Elaine Yan Ling Ng),她為我們解釋了她是如何使廢棄的蛋殼重生,轉變成為環保牆磚,以及為什麼英國泰特利 (Tetley) builder’s tea是她的最愛。

Elaine,你似乎總是隨身背著一個非常重的包包,請問你是將你的 “工作” 隨身攜帶到處走嗎?

沒錯!當我剛開始工作時,我總是隨身帶著一個拉桿包,裡面塞滿了互動式樣品、UV筆、Arduino開發板,以及萬一有機會展示我的設計,我還會帶著形狀記憶合金致動器 (Shape Memory Actuators)。現在的話,我的Louis Vuitton Neverfull 帆布包則是裝著我的筆記型電腦、充電器、至少兩本筆記本、一條絲巾,和巧克力在包包中;我喜歡為任何事做好萬全準備。

織物可說是你的生命線,請問你最愛的紡織品是甚麼?

我曾祖父的開襟毛衣。那是在他第一次造訪英國時買的,當時我還沒有出生。記得我小時候看過他在他的辦公室裡穿著那件開襟毛衣。那是來自一家英國的品牌Jaeger,是喀什米爾羊絨織成,我經常穿以至於這件開襟毛衣佈滿了洞洞。

你是否有象徵自己的香氛呢?

Le Labo的Bergamote 22。那是特別為曼谷柏悅酒店 (Park Hyatt Bangkok) 調配出來的香水;我也會在家使用他們的香氛蠟燭。

家裡最喜歡的空間?

我喜歡坐在自家陽台上眺望海洋。我會一邊吃著早餐、喝著茶,看著巨大的貨櫃船航行海上。

你是如何獲得靈感的?

我對於傳統手工藝品非常著迷,像是最近我在重慶發現色彩繽紛的玩具。若是無法從旅途中滿足我的心靈的話,我會感到非常的沮喪,尤其是我已經覺得自己有重度的科技上癮症。

在疫情期間有找到保持自己心智健全的方法嗎?

我們一直為了設計進行一些調查,能夠看到這些調查成為未來的種子,是很有意思的。我曾一度懷疑為什麼自己在這種沒有客戶的情況下,只是為了替代香港渡輪而花很多錢在設計電動船!另一方面,我與V&A (Vitoria and Albert Museum-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) 在深圳的設計博物館聯繫,建議將所有實驗性的東西做成展覽,他們也同意了,同時,我們的製造商說願意贊助這項展出,突然間我們就有了一場展覽!

最喜歡的味道?

由香港的Buonasera酒吧的Nick Tse和Ayako Myake預先調好的Catmurai (貓侍) 雞尾酒。Ayako曾畫了一隻可愛的貓,並將其使用在酒標上。他們有外送,因此我除了自己享用也會當禮物送給我的朋友。

你最喜愛的設計風格?

裝置藝術 (Art Deco)。裝置藝術有著明確和幾何形風格,從建築到時尚界,再到汽車和遠洋郵輪,甚至是吸塵器,處處都有其深刻的影響。我最喜愛的裝置藝術風格建築是於1933年改建完成,現位於人民公園的上海跑馬總會 (現改為上海歷史博物館)。

原上海跑馬廳,現改為上海歷史博物館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
最讓你驚豔的創意體驗?

在2006年時,我在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圖書館做研究,當時看到了一本關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與其應用到智慧型紡織品的書,那本書是由香港理工大學科技織品學院的教授­─Jilian Hu 和 Xiaoming Tao (音譯:胡金蓮和陶曉明)─所撰寫的。我當時沉迷於研究這種未知布料的特性,因此連絡了這兩位教授,他們對我相當的友善和支持,甚至寄樣品給我。我研究了布料如何能通電、移動,並且有自己的記憶可恢復到原始形狀,這個研究讓我在2012年時,於愛丁堡TED Talk中發表「Naturology,織品的秘密一生」。當時的演講激發我創辦自己的工作室。(註: 根據吳燕玲的網站上解釋,Naturology結合了Nature (自然) 和Technology (科技) 的混用字。)

最近你做過最具創意的禮物是甚麼?

去年我和我先生分居香港與中國兩地,我在紙上畫著他名字的第一個字母,並結合我的簽名,創造出一個自然有機的造型,然後用非常細的金線繡出一幅霓虹拼貼畫 (如下圖)。這種如書法般的造型模仿了心臟的左右兩邊,是我對他傳達愛意的方法。

你最喜歡的書或podcast?

我最喜歡的書是由Dana Thomas所寫的《Gods and Kings:The Rise and Fall of Alexander McQueen and John Galliano》,對於兩人的掙扎讓我感到非常的真實。關於podcast的話,我會定期的聽 ”Material Matters with Grant Gibson”,他訪問設計師、製作者和藝術家關於他們與一種材質和技術的關係,譬如說:材質研究家Alice Potts研究人的汗液,並將廢棄食材轉變成生物塑料。

最喜愛的食物?

Heinz的全脂美乃滋,我甚至會帶著它旅行。

你一直會買回家的東西?

雖然現在不住在倫敦,但我一直會買泰特利的茶包回家。我愛味道簡樸的泰特利經典紅茶,英國人稱之為builder’s tea,因為它可以泡出經典又濃郁的茶。

有甚麼產品是妳希望設計的?

為無家可歸的人設計出模組化的住家系統:我經常使用3D列印,並在最近開始利用生物廢棄材料製作東西,因此我覺得是時候將我所做的實際運用在更多更廣的社會效益上。

最敬佩的設計師?

奧拉維爾.埃利亞松 (Olafur Eliasson)。他的作品不僅多樣,也不受時間或地點的限制。他會紀錄概念發想、打造原型到裝置作品等所有過程。其中我最喜歡的是 “Little Sun”,那是太陽能LED燈,能為居家生活提供乾淨能源,不需花費太多金錢,且不需使用電的燈具。

最近在中國的新發現?

蔦屋書店在上海將一棟殖民時期的軍醫院重新整修成書店,當我在那裏時,他們正好展出日本藝術家,名和晃平 (Kohei Nawa) 的個展。

妳蒐集東西嗎?

我蒐集裝飾華麗的紡織品,特別是裝置藝術風格的串珠長裙,看著就覺得賞心悅目。我愛茶几書籍 (註:大部頭精裝書),最近購買了《Archigram:The Book》,書中介紹Archigram (建築電訊) 風格的經典建築物。

除了手機之外妳不能沒有的東西?

我的牛角刮痧板,我從重慶的磁器口古鎮裡向一個街邊攤販買到的。那是中國傳統醫學裡用來按摩皮膚的工具,具有緊緻拉提的效果,可以幫助減輕浮腫,舒筋活絡。

最令妳難忘的委託?

我為施華洛世奇所做的雕刻型裝置藝術「Sundew」。在2016年的時候展示在香港的Art Central;一件模擬食蟲植物、融合多感官、聲控的手工織品。

工作時妳會聽甚麼呢?

我聽Heart FM和BBC Radio 1。我非常喜歡新加坡電子音樂歌手兼作曲家Jasmine Sokko獨特的音樂節奏,以及混用英文和中文的歌詞。

獲得過最好的設計建議?

我在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時,帶領永續性未來設計的教授Carole Collet說:「在企業裡工作時,我們就應該專注於企業所需,而非個人想做的工作,如若不然,就會在我們應該學習和提供最大產能的時候分散我們的注意力。」因此,當我做第一份工作時,我將個人工作放在一邊。我很快便理解到,作為一個新手設計師,如果不完全投入是很難掌握工作,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了。

創新是使用聰明的方式回答問題。
創造性不一定要提供解決方案,它可以是實驗性的。

妳認為創造力和創新的差異是甚麼?

創新是關於使用一種聰明的方式回答一個問題,不代表必須是一種新的方法,但它必須是以解決方案為前提。創造性不一定要提出一個解決方案,它可以是實驗性的。我相信具備創造力更為重要,因為創新可以被複製,但創造力最具有個人特色。

推廣一個品牌時,有可能同時保持新穎有趣和創新嗎?

可以的。創造力與個人特性有關,但不應該將個人特性展現在推廣的品牌上,你的工作是為他們創新,而那需要創造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品牌特色。我在Nature Squared的工作就是很好的例子,身為首席材料創新者,我保有自由去探索現有材料的智能解決方案,如:廢棄的蛋殼。Nature Squared非常有名,做為高級室內裝修面材世界的佼佼者已超過20年,他們找我開發一種創新又多功能的材料,使他們能夠運用更多的廢棄材料。最近我們剛推出一系列手工磁磚,可以為更廣泛的室內設計案依數量訂製。

不當設計師的話,你會做甚麼?

我很想成為一名建築師。不過當我年輕的時候,我想要開一家縫紉用品店。

你目前在做甚麼?

我正在劍橋大學研究關於領導力方面的永續管理,課程幫我與更廣泛的群眾溝通。我認為不能只關注在中國的一線城市,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,所以我希望能夠運用我的新技能去影響中國的二線、三線城市。我從來沒有在傳統學校就讀過,但那裏的課程讓我能夠接觸到非常棒的資料,幫助我與像是Nature Squared這樣的客戶工作。做為一名材料顧問,這與美學無關,我想要的是創新又實際的解決方式。

廢棄的蛋殼重製成為環保牆磚

In The Creative Chair

0

#In The Creative Chair

是一創意對話系列,為您帶來當今國際舞台上既活躍、且與眾不同的創意思想家和設計師們內心世界。每次的對話將會分享他們的想法和靈感來源,進而激起新的討論與思考。
0

Do What You Do Better, Have Fun at Work!

分享此篇文章: